寻美 / 匠心: 生活美学与艺术体验本是我们内心的基本需求,盛夏,成都的天空湛蓝,雨后。这样的天气,适合思索及看展览,一场精美的展览,一个细微的触动,就可以感动一个下午;听听交大学子毕业季的声音,感悟思想与手艺落进内心的回声,某些记忆不易被忽略、某些片段应该被铭记……
1
>>>艺术的守望者<<<
西南交大的美术学科具有悠久的传统。美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底色之一,交大学子传承了百年文脉,亦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美术学系的毕业作品分为公共艺术方向和绘画方向。
公共艺术方向 的许多作品在当代艺术中语汇中也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气质,传统与创意设计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我们内心期待看到更兼具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优秀作品。
陈宇 作品《守》
王佳乐 作品《秘密花园》
贾山涛 作品《机械师》
何菁 作品 《彼得·潘》
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连带着一种记忆中的陌生感——它原来是隐蔽的图腾,却一转眼就出现在公众思考的美好回忆中。
“公共艺术”是促进公共领域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凝聚力的有力方式,并使公共艺术成为造福民众的重要途径之一。
何菁 作品 《彼得·潘》
也许,同学们借用大家所生存其间的那个世界、那个城市风景和组成公众日常生活的象征符号与物件,去反映大众的生存经验、情感和理想(尽管同学们的尝试充满生涩)。
董瑛瑛 作品《初》
耿燃 作品
李嘉威 作品 《九又四分之三号展柜》
刘娇 作品 《六角一号》
罗天 作品 《双甲“轨”纪》
刘操 作品《吉祥如意》
孟德欣 作品《秋千》
吴明建 作品《还给国人的井盖儿》
赵璐 作品 《夸父》
颜静 作品 《老街》
徐慧宣 作品 《137》
刘懿萱 作品 《封面人物》
2
>>>绘画传承<<<
根据图像学的论述,图像文化,是由心中渴望的视觉记忆凝成……
原来,所有的符号都来自生活,或曰曾经就在我们身边,可他们是自由的,比我们要自由得多,能随时抽身出来,云游物外、神游物外,并在某个时辰,重返生活。绘画,也可以说是生活记忆与遐想的载体。。。
美术学系绘画专业的同学们,有怎样的思考路径需要掌握呢?我们仰望天空,并意识到,所谓渴念,或者文化的遐想,均由此产生。
徐立作品 《1995》
罗文 作品 《少哆哩作品五》 纸本设色
龚家岭 作品 《天盗系列概念设定》
郭盼盼 作品 《三不》
陈志华 作品 《三代人》
胡虹芬 作品 《快乐》
马佳作品《平静·时空》
姚梦颖 作品 《 舞》
姚明伟 作品
祝贺桐 作品 《盲区》
南迪 作品
万晶晶 《瞬间·物语》
中国画 传承久远,从魏晋时期,中国文人就“寄情山水”,伟大的山水画家王微就提出 “畅神” 理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 传统在我们体内是一种思绪,又是一缕微小的云,也许曾把我们的红血球和白血球当作过星辰,但它又是注定要离去的东西。它无声无息,忽闪忽闪。
其实不然,传统是存在的,只是需要我们闭上眼睛而已。
林肖峰作品 《寻梦芳华》
吴登大 作品 《寻山记叁》
吴文欢 作品 《三六十二》
是的,“美术学”是当代艺术体系中的 “传统” 方向,传统文化更是我们血脉里的那一分自在,有温度、有情感寄托的东西就摆在我面前。
因为所谓“美”容易泛滥为装饰,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艺术的真正核心价值应该是不断为安置人类的灵魂找到诗意的家园。